2025年1月2日德州日报第3版
本报讯(记者张志宁 通讯员张振旭)眼下,山东水星集团有机硅皮革生产项目正在加速建设。全面投产后,年产值将达30亿元。“有机硅皮革作为新型材料,市场需求量逐年递增。”谈及项目,公司负责人巩玉超心中充满期待。然而之前,他还在为项目用地发愁。
水星集团位于武城经济开发区,是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。一年前,他们计划上马新项目,然而周边却没有可用地块。正在巩玉超一筹莫展之际,武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、管委会主任侯志刚主动上门,并向他们介绍了企业附近的155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。
虽然此地块位置优越且距离水星集团较近,但真正使用也并非易事。因为该处有2家企业,都已破产多年,且在银行有大量贷款并形成不良债务。另外,他们将闲置厂房分割,出租给17家企业或个体户,其中几家还为当地大型企业进行零部件配套,如果清退不当,将引起产业链连锁反应。
武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认真梳理各企业情况,依法依规开展工作,用时2个月,最终通过法院拍卖,土地完成转让。与此同时,班子成员每人认领2至3家承租企业,把他们分门别类安排到相应的园区,“一户一策”妥善安置。
“我们一直计划升级生产线,但由于车间是租来的,不敢轻易投资。现在有了自己的厂房,发展的信心更足了。”山东贝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17家承租户之一,据公司副总经理靳力海介绍,搬迁后他们立即更新设备,提升生产效率。
17个项目的及时迁移,加速了水星集团新项目落地速度,去年8月项目顺利开工,预计今年2月全线投产。
伴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,近年来大批高端优质项目相继落地武城经济开发区,一方面项目用地紧张,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却亩均效益低下,土地闲置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他们决定向内挖潜,对低效闲置工业用地进行摸排。按照亩均税收从高到低的顺序,该开发区对企业进行绿、蓝、黄、红四种颜色的分类标注,分别代表高效优质企业、重点扶持企业、有待提升企业、低效低能企业,对低效低能企业实施腾笼换鸟,让土地释放最大效益,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。在此基础上,开展专项行动,通过“租赁盘活一批、协议回收一批、依法处置一批、转型升级一批”的方式,倒逼企业退出低效产能,释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,不断优化土地要素供给。
向土地“存量”要发展“增量”,有效提升了土地“含金量”。近两年来,武城经济开发区依法依规清退低效和闲置企业30家,腾出土地1500余亩。在“零增地”的基础上,新建项目16个,总投资额41.5亿元,10个地块900余亩土地实现由“红”到“绿”的转变。